Chapter 1. 同学的创业想法
有同学想拉我去创业,我说好啊。起初,我还真有点招架不来,后来想想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和同学拼一把,也没什么不好的。
今时不同往日,毕业典礼即是葬礼,埋葬了我的过去,一学期大学生活之后,我越来越觉得我的生活索然无味了。我在搜寻良久想要找出这无味的根源来,最终在字里行间翻出一句话来:
很多人看不到未来,其实是看到了未来。
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像我这样,但我说过今时不同往日,我已经到了要学会思考的年龄了。
那位同学跟我讲了很多,他说能不能从饿了么中取经: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和康嘉在研究生时期,通过在宿舍玩电子游戏时对外卖的需求,发现了外卖行业的潜力,并决定在这个领域创业。现在外卖行业的发展也确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业。我跟他说,又像是滴滴打车这样的产品,创始人程维敏锐地嗅到了网约车市场的商机,学习北美的U步,在国内创业并取得了成功。
我跟他总结说,像这类产品的创业都是从“发现痛点-解决痛点-推广创业”三步实现的,而我想说的是,现在的“痛点”已经为数不多了。信息时代让我们过得太好了,过去的大学生,必须走出寝室来解决自己的最基本的“吃”的问题,总归是不能一直待在寝室里的,所以在一定程度上,向外面“探”,向外面“闯”的野心也是不小的。而现在的大学生,至少在我看来,只要没事就只是每天待在寝室里打游戏,几乎很少出去走走逛逛。仔细想想,我们生活中还真没什么“痛点”,能做的都被别人做过了。
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之中,所以我们还讨论了创业和人工智能结合的可能。我是这个专业的,实际上我对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人工智能产品都嗤之以鼻,我回复他说,大语言模型生态的成熟降低了创新门槛,像是API经济的崛起、开源工具链的普及。这种情况使得许多项目从“底层研发”转向“场景适配”,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产品的创新。
越来越多拼凑式项目成为开发的常见模式,像是客服机器人、问答系统以至于最近被网友诟病的 manus 等等开源的或者闭源的项目。老师在演讲中也提到,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大众是一种趋势,但是回顾我的学习生活中,行业外的同学们最多接受到的只有大厂们精心包装好的“大语言模型”。
我说创业如果想要与人工智能结合,最重要走的路线就是把“人工智能”大众化,让每个人都会用,而不用写任何一条代码,这可能是一个商机。我跟他说,我的想法是做一个类似于 Comfyui 流程编排的 AI 工具,把每个步骤可视化像是 Scratch 搭积木那样,这是一个创业的窗口,而且我在寒假期间也有给 Comfyui 写节点,就是为了去实现把大语言模型接入 Comfyui 使其更易用。但是正如我所说的,能做的都被别人做过了。近期,我发现一个项目叫 dify ,它完全实现了我的想法,可以说是已经被人“抢占先机”了。
另外,我还跟他说,我们学校最近在举行人工智能创新的相关比赛,学校通知里面居然提及要使用“ Deepseek 和豆包”来完成比赛项目的作品,我就觉得学校很外行,听老师说报名的项目大多是毕设作品,统一都是清一色的问答系统等等,那些现成作品味很浓的,我倒是觉得没什么新意,同样这也让我有些沮丧。
如果世界上所有东西都做过了,那些东西都比你做的好太多,那重新开发写一个一样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?总之,为了想到一个创新点,我和我同学简直是绞尽脑汁。我们想到了小米和蜜雪冰城,他们两家企业的共同点就是走“从众”路线(这里的“众”指的是人民群众),就是开发平民化、低廉的产品。小米 su7 ultra 的“平民化”定价深受群众喜爱、瑞幸咖啡被迫对标蜜雪冰城,这些企业说不定是我们参考的路线。
后来,我提出,能不能把人工智能和教育行业融合呢?教育行业在目前看来与人工智能融合度较低,更多是“电子化”,即把纸质内容变为“平板”显示。如果我们想不出什么“痛点”,要不然就去问问教育的一线工作者——我们的老师们。这一步,叫做调研,在3月14号,我和我同学说,先去进行“调研”的工作,去问问我们的老师吧。老师们也积极提出建议,我们将会在后续的讨论中进行整理。期待后续的推进。
实话讲,我真的很担心我未来没有出路,倒不是说找不到工作,而是一辈子就只干这一个工作了。在大学里,我拼命的想要去参加什么项目或者比赛,但是又担心太麻烦,添上什么事情。实际上,我做的这些也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一点,仅此而已。对于考研、考公的同学,他们的目标也是一样,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,目的都是赚钱,把知识转化为赚钱的资本。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像这样的“未来”,说实话,我还真提不起什么兴趣。在我内心中,实际上我更加向往归隐的生活——那种田园生活。有些同学可能没有下过田吧,我常会帮我外公种田,虽然是个半吊子,但是我很享受种田。我并不觉得种田是一种累人的事情,虽然可能会有些疲惫,但是我觉得我快乐。
我倒是觉得,不少人在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目标,大家自己的归宿通常被或者被迫定义为“赚钱”,但是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呢?不就是为了“花钱”,“花钱”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吗?在快时代中,每个人都随波逐流,学习、工作、结婚,每一个步骤我们都没准备好就已经来了,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。哲学点讲,我认为一个人的人生,不能只被定义为这三个“阶段”。等下一死,一结算——诶呀,这辈子白来了——自己的快乐没实现、自己没有被别人记住——为什么我都平平淡淡过了一生呢?那天晚上,我问我同学:你的目标是什么?——不知道。
大家都很迷茫啊,
我的同学总是和我说自己就是“依托答辩”,因为他实在找不出自己热爱什么、擅长什么,大一选择了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,发现自己普普通通,什么也不会,肯定迷茫。我安慰他说,谁大一就有能力干出一番大事呢?C语言你问问你的同学,难道就学了学校教的这么一点东西就可以独立开发软件了吗?可以独立开发软件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了吗?是不可能的。我有一些已经工作了的网友,他们都对我的经历感到好奇——一个刚刚大一的学生,怎么会这么多东西?
为什么他会这么想呢?他告诉我说,很多东西都是开始工作之后自己自学的,很少学校能够培育出一毕业就可以独立干事的学生,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靠培训和自学来的。所以,我跟同学说,没有人可以在大一就会所有东西的,就连我也不能说有这种水平,毕竟我们都是凡人,而不是“天才”。读者,你可能好奇,为什么我在计算机方面仿佛比同龄人更加突出呢?实际上,我学习能力也不咋样,单纯是因为先抢跑了,而抢跑是需要成本的,我的成本便是“热爱”。
Chapter 2. 我与计算机
我从来没有把我对电脑的故事写成文章过,不妨在这里阐述一番。一天的夜里,我的高一英语老师突然找到我说:“从你身上觉得,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真的很重要。”。原因是她教的班级里的一位同学对英语课不怎么感冒,但是一旦讲到关于电脑相关的单词的时候,他就拼命发言,和我三年前很像,所以突然和我聊起来了。后来有次我和我的同学边散步边聊天的时候,我提到了我研究电脑的几番事情,突然感慨——原来我以前这么热爱电脑,而现在没这么热爱了。
小学、初中和高中,我不止一次因为玩教室的电脑被老师教训,一次次的叫停,并未打消我玩电脑的乐趣。我是如何接触到电脑的呢?我已经记不清了,我只依稀记得,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一台自己的一体机,在早些只有老爸那台烂到只能运行 Windows XP 的笔记本了。总之,我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学校里。至于动机我也不清楚,现在想起来大抵是因为以前在 iPad 上面玩《我的世界》的时候,常常在服务器里看到有人开挂,自己也想开吧。那已经是往事了,那个时候再研究的途中知道了“多玩我的世界盒子”,可能清楚了什么是 Root 什么是安卓苹果系统吧,这应该算是一种积累。
总之,我莫名其妙对屏幕上闪烁的图标感兴趣,就开始慢慢研究了吧。现在回想的起的就是一开始想当黑客去远控别人的电脑,所以就开始研究起远控的东西来。那个时候我些许还能听到些“灰鸽子”“冰河远控”“大灰狼远控”等程序,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一种幸运吧。我记得我会因为下载到一个远控软件,而后成功本地上线从而高兴半天,很有成就感。我那时候研究远控的时候,网上的教程还没有现在怎么简明易懂,emmm,举个例子来说就是,远控中涉及到的“上线”问题,当时的教程中讲的大多是——“网站查看自己的IP地址-远控软件填入自己的IP地址-等待上线”。实际上,这里涉及到公网IP和私网IP的区别,而但是互联网刚刚起步不久,大部分人家里就是公网IP(我猜想是以前拨号上网的年代是这样的),现在我们知道,如果自己没有专门的公网IP地址,理论上外网的上线设备是永远不会访问到你的局域网环境的。但是小时候的我就不懂啊,因为这个事情我彻夜难免,真的是彻夜难免——我怀疑过远控软件(找了一个又一个)、怀疑过自己的操作问题(教程看了一遍又一遍),在电脑上尝试了一次又一次,甚至可能电脑中了病毒我也继续研究(后面因为这一点学会了重装系统,了解了 PE 系统、BIOS等内容),我印象很深刻,真的很深刻,我记得有一次研究远控到睡觉的点,被迫被叫去睡觉之后,我还窝在被窝里想——我一定可以研究出来的。结果是,后面我学习了网络相关的知识,了解了公网IP与私网IP的区别,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网络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。
后来我记得,我去研究做程序了,游戏开挂嘛,不寒蝉。我试过很多编程语言,当时在我面前有两条路:学习 VB.NET 和学习易语言。经过自己的上手和心理斗争之后,最后决定学习易语言,因为他简单易上手,尽管在编程界可能有所争议,不过它确实是一个好编程语言,至少对我是好的。那一段时间的进步不是一点两点的,我在学习如何编写“外挂程序”,当时手机上开挂是要 Root 的嘛,所以一开始我也天真的认为,电脑上开挂是不是也需要 Root ?于是乎我在百度上搜索了“电脑 Root 工具”,总之,那一段时间起,我开始“高强度”学习电脑的相关知识,不停在搜索引擎中浏览不同的网站链接,想到现在有些同学甚至不能明辨搜索引擎上的广告和P2P下载器(实际上,这还有很长故事可以讲),我就感觉到似曾相识和无奈。慢慢地,我开始接触到易语言写的项目,从编写窗口控件到书写代码,我的进步很快。我还记得当时灵光乍现的感觉,感觉就是突然间开窍了——我学会了“数据类型转化”,仅此而已,而这一步提高了我对编程自由度,我意识到,代码并不是死的,而是活生生的人。
怎么理解上面我加粗的话呢?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假设课本上教的代码是这样的(举个例子哈,当时的情况差不多):
a = input("输入文本A:") b = input("输入文本B:") print(a + b)
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输入两个字符串拼接嘛,开窍前,我可能会认为,想要获取输入并合并字符串,只能高度契合上面的代码格式,而当我打下 print 的一瞬间,我想明白了,代码不只是一直有一种格式,我可以灵活的进行运用:
print(input("输入文本A:") + input("输入文本B:"))
为什么一定要有额外的变量呢?我觉得,如果一个刚开始没有学习过任何编程的人,如果可以把我上述的代码转化为下面的代码,难度他不是理解了变量的含义了吗?
回到原来的话题,顺着易语言编程的思路走,我慢慢接触到了 CE 修改器,学会了修改内存(这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的知识),自创制作了程序,开发了自制的病毒(这是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),另外开发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对 Windows GUI 的操作(这是界面编程的相关知识)。从小学到了初中,我无时无刻积累这些零散知识,而这些正式研究计算机所需的。初中写了京东的爬虫,我还发布了视频,但是真的很好笑,京东的物品数据都是以 JSON 格式返回的,但是不知道 JSON ,也不知道正则表达式,就硬使用文本寻找定位来在 JSON 数据中找商品数据,如今这些知识都掌握之后,回看当年更多是一种感慨。
以前可能我有一段时间再精易论坛中活跃吧,多半是去下载别人的代码学习,因为比较内向,通常也只是看的比较多。有时候会(抄抄别人的模块来)写写自己的模块,这也是一种成长。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人,一开始就学习编程,连编译环境都不会装也是一种悲哀吧。
我在散步的时候和同学讲,当初开发易语言的人真实天才,将晦涩难懂的英文代码变成适合国人入门编程的中文展示出来。我觉得易语言中的对流程控制翻译的就特别好,假设一个没有学过编程的人,如何理解循环控制中的“continue”,假设他知道一点英文,可能会明白这是“继续”,但是继续什么?什么继续?易语言的开发团队把“continue”翻译为“到循环尾”,一读皆知。
感谢易语言,让我入门了编程,即使后面学习其他编程语言,我也会下意识的把 for 循环、while 循环翻译为“计次循环”和“判断循环”。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对于这些偏向“编程”的研究,大多是我在小学三年级到初一的时候,这些来自热爱的动力,迫使我学习了很多很多,我没有感觉到累,反而觉得高兴和有成就感。虽然我还可以回忆起小时候那种“感觉”,但是我终究还是再也体会不到了。我在博客的介绍中说过,我从小就想要搭建一个网站,这不假,时期大概处于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,当时尝试了凡科建站等第三方平台的托管工具,如今这一尝试还保留着:
我就不去关闭掉这个网页了,不然小时候的我又要生气了。后面我认为这种平台不好,于是就自己去研究建设博客,后面了解了 WordPress ,了解了 PHP,于是乎与前端我就开始打交道了。初中,我倒是觉得没什么进展,知道了网络知识之后,虽说会建设网站,但是域名备案这些还是比较捉襟见肘,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进展,也许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初中班主任实在抓我抓的太狠,害得我没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去玩班级的电脑,去你的。不过幸好,我初中同学詹洪喆可以和我一起疯,我虽说是教他一些知识,但是世界上在和他探索的途中,我也学会很多。
可能是学习压力上来了,我记得初中快中考的时候,在就没有以前热爱的感觉了,就是那种我没有事情可以干,电脑上没有新的东西研究了的感觉。高中之后,此后在计算机研究上大部分是对于互联网的认识。比如科学上网,爬虫什么的,这些都是在小时候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发展,慢慢的,我认为我没有什么方向可以再进步了,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再去研究了。现在写的项目在我看来只是一时兴起,不再是以前那种热爱了。我也因此感受到悲哀。
回忆以前一不小心把软件的安装目录设置为桌面,导致桌面上出现一堆软件的运行库。回忆起以前一不小心打开了P2P下载器,没有认真查看协议就安装,导致安装了一堆流氓软件。回忆其以前删除程序就是删除快捷方式……我现在的技术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积累来的。有同学问我,编程到底从何学起?我到认为,除非你是想要应付,不然你就去先把操作系统用熟先。这些只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,真的不能。
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是上过一节C++的试听课程,当时的线上课程参会的有四位:老师、我、一个坐着电竞椅的小胖子和一个小女孩,我当时就觉得,我感觉我要落后了,而我一点进步的能力都没有。为什么呢?坐着电竞椅的小胖子给我印象很深刻,我以前家里条件是不怎么样,用着 i3 4C4G 的电脑,研究着计算机世界里的秘密,我的成功是我的努力来的,而如今生活中那些有钱有势的家的孩子,可以含着金钥匙出生,可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,超过我不是问题,仿佛如果我不努力,以前的努力就是白费。现在我就读于人工智能专业,真正和计算机打交道了,我就感觉我的初心变味儿了,我并不在乎有没有赚到钱,我写代码也大多是给开源社区做贡献,但是现实就是现实,我的热爱最终还是会成为赚钱的工具,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
“我问我同学他现在想干什么,他说想要录视频,我说你去试试吧,你还不如小时候的我呢、”